黄化病

发布时间:2019-09-07浏览量:11938


     

槟榔黄化病于1914年首次在印度的喀拉拉邦中部发生,是槟榔树最严重的病害,发病后三年可减产50%。我国1981年在海南屯昌首次发现此病,近年来发病面积已超过2000公顷,且有蔓延趋势。重病园发病率 可高达90%,减产70%~80%。

 


槟榔植株染病后,初期中下层2~3片叶叶尖开始出现黄化,黄化部分与绿色部分分界明显,逐渐向上蔓延,继而扩展至整株叶片黄化,叶尖开始干枯并开裂,心叶变小,叶片变硬变短,部分叶片皱缩畸形,呈现束顶症状,花序短小,雌花少,容易落花,树冠部茎干逐渐变细,严重时造成树冠倒伏,叶鞘基部的小花苞水渍状败坏,佛焰苞、花序轴变黑枯萎,果实提前脱落,最后导致整株死亡,大部分植株发病后5~7年死亡。




目前,槟榔黄化病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。迄今所报道的药物及施药方式的治疗效果尚不理想。虽然发病初期注射四环素族类抗生素可以使症状隐退或消失,但停药后黄化症状会复发。所以,目前槟榔黄化病的防治仍主要是以预防为主,即减少初侵染源、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植株的抗耐病能力3个方面。

1、减少初侵染源,槟榔黄化病的早期危害具有隐蔽性的特点,因此往往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,并且极易与栽培不当引起黄化症状相混淆,导致病害扩展蔓延。海南槟榔黄化病存在明显的发病中心,因此一旦确诊发生槟榔黄化病且植株不再具有结果的能力,应当及时砍除并烧毁。

2、海南槟榔黄化病的传播可能与槟榔园中具刺吸式口器的叶蝉、飞虱有关。因此在槟榔抽生新叶期间,应及时喷施氰戊菊酯、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杀灭潜在媒介昆虫,延缓病害蔓延;人为引种带毒种苗也是病害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。应加强检疫,严禁从槟榔黄化病严重发生的地区引进种苗。 

3、提高植株的抗耐病能力:通过加强水肥管理和选育抗黄化病的槟榔品种,提高槟榔的抗耐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。应尽快改变过去粗放的槟榔种植管理模式,重视水肥管理,施足基肥,及时追肥,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。多施P肥可以延迟黄化病的发生并显著提高产量。此外,在施N、P、K肥的同时辅施锌、硼和镁,也可减少病害发生;叶面喷施Mg和Mn可以减轻黄化症状。土壤施用N、P、K肥、石灰和硫酸锌可显著地缓解叶部黄化症状。虽然该病无法治愈,但通过营养改良可提高植株抗性和槟榔产量。

4、叶面喷施生物农药提高槟榔植株抗逆性,缓解槟榔黄化病的蔓延。例如氨基寡糖素,阿泰灵,枯草芽孢杆菌等。



参考资料

[1]李增平,罗大全编著《 槟榔病虫害田间诊断图谱 》[M],中国农业出版社,2007年9月

[2]覃伟权,范海阔主编《槟榔》[M],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,2010年1月


(作者:吴元    摄图:吴元)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大茎点霉叶斑病